
強調運用能力,而不是語法正確
漢語能力測試的試題和我們經歷的語文考試不同。
“這個測試強調你完成交際任務,而不是你的語法正確。以前的考試偏重漢語語言知識,現在是考核實際應用能力。”謝小慶告訴記者。
謝小慶舉例說,以前的考試是:屋里擺著一( )桌子。正確的是“張”,錯誤的是“個”。“其實‘個’對于完成交際任務完全沒有任何關系。”
再比如,有一道題,“我頭痛”的主語是()。很多人會選擇“頭”,正確答案是“我”。“這也是考語言知識,不是語言能力,我們以前大量就是考這樣的東西。但自從業內提出‘交際能力’這一概念后,我們強調的就是完成交際任務。”
漢語能力測試所追求的目標,定位在檢測人們運用語言文字“恰當地傳遞有關信息”的能力。
它的題型類似于:
男:“那所大學是名牌大學,你兒子考上了么?”
女:“那所大學是難上,不過兒子還算爭氣。”
問:女的意思是( )?
正確的答案是“考上了”。“這就是考你理解沒理解別人說話的意思,考你完成交際的能力。小學時候,我們更多的是在考試中讓學生解釋詞語。”謝小慶說。
記者見到的體驗版考題中,測試題包括聽閱讀、續寫微型小說、成語替換等。試題最后是一段微小說,內容是:一個女孩兒經常周三去郵局寄信,被親切地稱為“星期三女孩”,有一天她又去寄信,郵遞員說:“這樣的信沒有辦法投遞,因為沒有收件人的地址。”這時候,女孩子說……
試題要求考生,根據微小說擬定標題,同時續寫這個微小說。
考試是在電腦上完成的。在閱讀、聽力方面,有大量的選擇題。在寫作方面,為了對漢字書寫有個評價,考生要手寫完成后掃描進電腦。
測試結束,反饋的是一份評價報告,對測評對象的聽說讀寫各方面能力進行評估,標識出在特定區域和人群中的水平層次。“每個人評語都要不一樣。聽說讀寫,可能有的人寫的不好,但是口頭表達不錯,你給他的評語如果混合在一起,就不能顯示出他在各個方面的區別。”巢宗祺說,編寫各種各樣的評語,并且設計程序通過電腦生成自動評價,花費了他和同事們許多心思。
巢宗祺很關注用人單位的需要,希望評語對用人單位有幫助。他舉例說,有的大公司客戶服務部、公關部需要善于和客戶進行口頭和書面交流溝通的員工,但前去應聘的大學生人數很多,公司人力資源部無法逐一仔細考察。“他們就希望有個測試,開發一套漢語能力檢測的工具,最好由一個專業機構做出評價,為他們遴選相關員工提供參考依據。”
現在,巢宗祺所在的課題組已經依據所研制的《標準》和《測試大綱》,編制出一批樣卷,先后進行了三次試測。“但是試測樣本畢竟有限,下一步將在更大規模的試驗中接受檢驗,之后還會有大量的修改、補充和調整。”巢宗祺說。
他希望試點實驗的時間能慢一些,“不能急,你急著測試,就是為了想賺錢。” 記者/龐清輝 文/王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