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發布首部《溫度數據采集儀校準規范》
擦亮溫度監控的“眼睛”
□ 本報記者 楊 蕾
近日,國家質檢總局發布了《溫度數據采集儀校準規范》,對溫度數據采集儀的校準設備、校準方法等進行了統一規定。這部校準規范將從2013年1月8日開始正式實施,屆此,我國廣泛使用的各類溫度數據采集儀將擁有統一的性能評價方法,并有望建立起完善的量值溯源體系,實現溫度數據采集儀溫度測量的準確、可靠。
按照該規范的規定,溫度數據采集儀就是可直接置于被測環境中進行測量,具有自動采集被測溫度信號、數據存儲、記錄、通訊等功能的溫度測量儀表。該規范的主要起草人、浙江省計量院高級工程師沈才忠介紹,溫度數據采集儀包括冷鏈溫度記錄儀、滅菌溫度記錄儀、環境溫度記錄儀以及爐溫跟蹤記錄儀等,應用領域非常廣泛。
以冷鏈溫度記錄儀為例,這類溫度數據采集儀主要用于農產品、水產品以及藥品、疫苗、血液等冷藏、冷凍運輸中的溫度監測,即用于冷鏈溫度的監測。“現在,基于物聯網技術的現代冷鏈物流技術蓬勃發展,其中,冷鏈溫度監控系統至關重要。為冷藏、冷凍、保鮮產品的全過程控制提供技術保證的核心就是冷鏈溫度記錄儀,它的運用可有效保證農產品、水產品以及藥品、疫苗、血液的保鮮度,使產品質量在運輸、儲存過程中得到有效保證。”沈才忠強調,整個冷鏈物流系統的運轉都要以實時的溫度監控為基礎,所以必須保證溫度數據采集儀的計量準確。
在食品、藥品生產以及疾病診療中用以消殺毒、滅菌溫度監測的滅菌溫度記錄儀也是被廣泛使用的一類溫度數據采集儀。封閉式的滅菌溫度記錄儀可以置于消毒、殺毒物品內部,也可投入到需要滅菌的液體或流質之中,以監測、驗證消殺毒、滅菌溫度是否達到了規定要求,從而保證藥品、食品生產的滅菌工序控制能夠按照工藝要求進行,以保證藥品、食品的安全。
沈才忠還介紹了另兩類溫度數據采集儀:環境溫度記錄儀和爐溫跟蹤記錄儀。環境溫度記錄儀主要用于冷庫、倉庫、實驗室等空間的溫度監測,確保需要冷藏儲存的物品得到有效保存,實驗室環境符合實驗要求,使各類科學實驗能夠正確實施。當需要對環境溫度進行連續監控時,環境溫度記錄儀可實現最小記錄間隔為1秒的數據測量,保證監控的連續性和有效性。環境溫度記錄儀還主要用于育種、育苗的溫度監測。在高效生態農業中,可連續監測農作物種苗的生長環境,實現高產穩產,并且幫助農作物新品種的研究;在人工繁殖、養殖中,可監控繁殖、養殖溫度,促進養殖、繁殖的順利進行。爐溫跟蹤記錄儀主要用于工業生產過程中有關工藝過程的溫度驗證。如玻璃窯爐溫度、熱處理爐溫度、電子產品老化溫度、電子線路板貼焊溫度的監測、驗證等等,以確保工業產品的溫度處理工藝符合要求,保證產品質量。
“溫度數據采集儀的應用如此廣泛,而且很多是涉及人們的食品、藥品安全領域,但以前,我國卻沒有統一的校準設備和校準方法,導致采集儀的計量性能無法得到保證。”沈才忠說,很多溫度數據采集儀的使用者對采集儀需要定期校準才能保證計量準確這一點認識不夠,他們往往不會主動送檢。而溫度數據采集儀的量值溯源方法也各不相同,評價標準不一致,導致采集儀應用的通用性、互換性受到限制,阻礙了它的進一步發展。因此,需要制定溫度數據采集儀的校準規范,以統一該類測量儀表的性能評價方法,完善溫度計量的量值溯源體系,確保溫度數據采集儀計量性能的準確可靠。
規范提出,“本規范適用于內置傳感器、測量范圍為(-50~+150)℃以及外置傳感器、測量范圍為(-80~+500)℃的溫度數據采集儀的校準。”規范還對校準設備、校準項目、校準方法都做出規定。同時,規范還建議,為了確保采集儀在其規定的技術性能下使用,復校時間間隔最長不應超過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