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銷商退網之事余波未了的情況下,比亞迪最近再次麻煩纏身。
日前,有消息稱,在2009年4月份大眾與比亞迪簽署了合作諒解備忘錄之后,雙方談判了一年多的電池配套項目或將“無果而終”。對此,有業內人士認為:“這要么是比亞迪海外事業部的推銷能力有限,要么就是比亞迪電池技術上依舊斗不過三洋等競爭對手。”而更深層次的原因是,期望在電動車領域全面開花的比亞迪,在現有資金和技術實力并不足以支撐的情況下,最終可能會不得不選擇“丟卒保車”的戰略。
合作告吹?
“目前,我所能透露的是,裝載有比亞迪電池的大眾電動車正在歐洲進行路試。”日前,針對業界關于“比亞迪與大眾的合作將擱淺”的消息,比亞迪新聞發言人王建鈞在接受記者采訪時給出了上述回答。
但據記者從比亞迪一位經銷商負責人那里了解到,所謂正在歐洲進行路試的裝載有比亞迪電池的大眾電動車,“其電池在雙方簽署合作備忘錄之后,比亞迪就提供給大眾了。在其他具體操作層面,比亞迪與大眾在一年多時間里幾乎沒有任何進展。”
而比亞迪另一位內部人士向記者透露,雙方在簽署合作備忘錄之后,到目前為止沒有合作的具體計劃和內容出來,正式的合作協議也未簽署。
至此,業內對該事件的第一反應是:大眾轉向了。
與雷諾-日產聯盟、通用、戴姆勒等車企既做整車又生產電池的發展模式不同,大眾在電動車的發展戰略上,選擇的是更為保守的“單腿走路”方案——即只開發整車,電池選擇配套。但大眾方面也承認,擁有專利的電池技術具有戰略上的必要性。這也就意味著大眾需要在電池配套上的選擇更加謹慎。
在此情況下,在與比亞迪簽署關于電池配套的諒解備忘錄之前,大眾已經于2008年5月與三洋電機簽署了聯合開發大容量鋰電池合作意向書,并將在2012年投入使用。2009年2月,大眾還與東芝簽署了合作開發鋰電池的項目。對比與比亞迪的合作,上述兩個項目都將為大眾帶來一定的電池專利技術。對此,大眾(中國)公關部方面并不愿就與比亞迪的合作前景發表評價,但實際上,盡管此前比亞迪宣稱與大眾的合作中,是大眾“主動找上門的”,但在2010年6月至今大眾發布的電動版Up、電動版高爾夫、藍驅版高爾夫、電動版朗逸、混合動力版途銳五款新車上,卻并沒有看到比亞迪鐵電池的一絲蹤跡。“在比亞迪最近麻煩不斷、業界對其發展模式及前景的評價正在逐漸降低的背景下,大眾顯然需要重新評估其與比亞迪合作的必要性。”一位長期關注比亞迪發展的汽車業內人士稱。
收縮戰線
不過,對比亞迪而言,其也有足夠的理由日漸淡化與大眾合作的迫切性。與大眾達成合作意向之后,2010年3月,比亞迪又與戴姆勒簽署了合作諒解備忘錄。該備忘錄內容顯示,雙方將設立一家新技術合資公司,為中國市場設計、研究和開發新電動車、電力傳動系統、車用動力電池和電動車的相關零部件。與進展緩慢的大眾項目不同,比亞迪與戴姆勒雙方旋即在5月份就簽署了正式的合作協議,到了7月份,雙方的“深圳比亞迪戴姆勒新技術有限公司”便正式宣布成立運作。
“在與大眾的合作項目中,比亞迪的角色只是電池配套商,而與戴姆勒的合作則更有助于提升比亞迪的品牌。”上述比亞迪內部人士表示,這實際上也符合比亞迪近兩年的發展訴求。該人士的話,似乎也在從側面印證比亞迪與大眾合作前景的渺茫。據記者從戴姆勒(中國)了解到,目前雙方確定的具體合資方式是“戴姆勒提供車身,比亞迪配套動力系統,包括電池和電動機等關鍵配套”。同時,比亞迪與戴姆勒的合資項目將開發出一個全新的品牌電動車,包括名稱和LOGO,都將以奔馳B級車為基礎進行開發,在2013年推出。這無疑給了在品牌提升乏力階段的比亞迪更多的希望。
實際上,此前比亞迪與大眾在電池配套上的合作,一直被認為是在電動車暫時無法大規模普及的情況下,比亞迪選擇折中的將“配套業務”節選出來先期發展的一種思路。不過,在國家相關鼓勵政策的推動下,比亞迪正逐漸將新能源整車定為公司未來發展的重點。“新能源整車將是未來比亞迪發展的‘第三產業’。”比亞迪一位員工對記者表示。
此外,資金問題也是比亞迪逐漸淡化與大眾關系的另一個隱晦的因素。據了解,與大眾的合作意味著比亞迪要有足夠的電池配套能力,而記者從比亞迪了解到,到目前為止,在電動車電池領域,比亞迪至今未形成一定規模的生產能力。若想改變這一局面,比亞迪必須進行相關項目的興建。但摸摸自己的錢袋子,比亞迪感到底氣不足。據比亞迪股份(01211.HK)2010年上半年業績報告顯示,截至2010年6月30日,比亞迪經營性現金流余額為31.56億元,同比2009年中報的49.66億元減少了18.1億元。比亞迪給自己電動車大規模普及設定的時間截點是2013年,而在這個過程中,比亞迪首先需要保證與戴姆勒合資項目的后續資金投入。
“好鋼要用在刀刃上。”比亞迪顯然深知這一點。但這個選擇究竟是對還是錯?還需要時間來進行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