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 天是“六一”國際兒童節,湖北兩家大型嬰幼兒醫院,被查出用小作坊生產的無證奶瓶,給嬰兒喂奶。這些未見消毒的奶瓶數量,竟多達34萬只。
這份沉重的“六一”禮物的背后是經濟利益的驅動。
武漢市工商局武昌分局執法人員告訴《第一財經日報》,從正規企業購買合格奶瓶的單價是1元,而從無證的武漢新銀塑料容器有限公司(下稱“新銀公司”)進貨,每個只需0.31元。粗略計算,34萬個問題奶瓶光是差價從中就可摳出近24萬元,再算上醫院加價,更是翻倍牟利。
目前,對于一次性使用醫療用品可由醫院自主采購,并實行責任人制的備案管理。
兩三甲醫院“落水”
今年3月,武漢市工商部門收到市民肖女士的舉報信。信中稱,湖北省婦幼保健院強行要求新生患兒必須使用醫院提供的一次性塑料奶瓶。肖女士懷疑這些奶瓶可能來路不正。
武昌工商分局公平交易局執法人員經過2個月調查,首先在湖北省婦幼保健院查獲13萬只沒有生產許可證的“問題”一次性奶瓶。隨后,該局又依據舉報線索突查武漢市兒童醫院,搜出20.9萬只“問題”一次性奶瓶。
值得注意的是,先后在湖北省婦幼保健院、武漢市兒童醫院查獲的奶瓶均產自新銀公司。
記者跟隨工商執法人員在新銀公司檢查生產線時,未看到除菌消毒的設備,生產出來的塑料瓶也直接裸露堆放。包裝上所張貼的“產品合格證”并未送往任何質檢部門檢測,合格證竟是廠家自己貼上去的。
據統計,已經有總數超過32萬只的“問題”一次性奶瓶流入新生兒病房。工商部門表示,這批“問題”一次性奶瓶已送往湖北省質量技術監督管理局抽檢,檢測結果不日公布。
2倍差價的利誘
通過調查醫院進銷憑據,兩家醫院從去年開始,就一直從涉嫌非法生產奶瓶的新銀公司采購一次性奶瓶和奶嘴。
“不知道要查看QS(生產許可)證。”武漢市兒童醫院后勤部負責人對工商執法人員這樣解釋,以為只需要看看藥品包裝生產許可就可以了。
實際情況并非像院方描述的那樣“無知者無畏”。根據調查,武漢市兒童醫院曾經使用過一家正規企業生產的一次性奶瓶,但因價格偏貴,每只進價1元,方才改用新銀公司的產品。據稱,無證奶瓶進價僅需0.31元/只。
每只奶瓶超過2倍的差價,34萬個問題奶瓶光是差價就可摳出近24萬元的“利潤”。再算上醫院加價,更是翻倍牟利。
兩家醫院明知故犯的另一表現是,質量明顯比同類合格產品要差。“問題”奶瓶的瓶壁質地輕薄,可能以廢舊塑料為原料;瓶身呈乳白色,可能與“以工業級別的碳酸鈣、滑石粉代替低密度聚乙烯”有關。
然而,誘人的經濟利益面前,湖北省兩家最著名的嬰幼兒醫院在采購新生患兒的必需品時竟“忘記”審核供應商的生產資質,對“新銀公司醫藥包裝材料生產許可證早在2008年就全部過期”的事實更是視而不見。
爆自主采購軟肋
記者在省婦幼保健院新生兒病房看到,一道鐵門將通道堵死,只允許新生患兒和醫院工作人員出入。據醫院工作人員介紹,只要是剛出生的嬰兒,一旦出現病癥,都需要轉入隔離病房治療,其間父母都不允許進入,醫院安排專人照顧嬰兒,且必須使用醫院的一次性奶瓶、奶嘴。據患兒家屬透露,醫院從未出具過回收的廢舊一次性奶瓶。
對于一次性使用醫療用品則由醫院自主采購后進行備案。根據衛生部《衛生用品和一次性使用醫療用品備案管理規定》(衛法監發 [2002]160號)規定,醫院有關部門應記錄每次訂貨與到貨的時間、生產廠家、供貨單位、產品名稱、數量、規格、單價、產品批號、消毒或滅菌日期、失效期、出廠日期、衛生許可證號,以及供需雙方經辦人姓名。